情志生克 历史案例、怒胜思、恐胜喜、喜胜悲、悲胜怒、思胜恐
1、怒胜思
从一定意义上说,“怒胜思”疗法属于“激将法”的一种,但是,“激将法”则不但能治个体因“思”所产生的疾病,还能治疗其他的一些病症。
诸葛亮激将黄忠战汉中就是激将法的典型应用。刘备夺得西川后,又与曹操争夺汉中一带。曹操手下名将张邰领兵攻打葭萌关,守将孟达、霍峻抵挡不住,急忙向成都告急。诸葛亮说:“张郃是曹操手下名将,要想取胜只有张飞才行。”话音未落,老将黄忠挺身而出愿去和张邰交战。诸葛亮便说黄忠年纪太大,恐怕不是张邰的对手,激得黄忠白发倒竖,趋步下堂,取架上大刀,轮动如飞,壁上硬弓,连扯折两张,非要领兵去不可,并索性带另一老将严颜同行。此去果然建功,把张邰打得大败。接下去,诸葛亮又凭三寸不烂之舌,激将黄忠,让他一鼓作气,斩了曹魏大将夏侯渊,为刘备最终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。
2、恐胜喜
《儒林外史》“范进中举”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了。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。其实就是伤心了。心藏神,心主神明。如《灵枢》里说:“喜乐者,神惮散而不藏。”就是说喜乐过极会损伤心神。狂喜极乐,会使心气弛缓,精神涣散,而产生喜笑不休、心悸、失眠等症。
中举后的范进又是怎么恢复正常的呢?简言之就是恐而正常。范进因长期名落孙山,不少遭受老丈人的白眼,平常也最怕老丈人胡屠户。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疯了的范进,正是应用了“恐胜喜”原理。范进因喜气太过而疯狂,现以恐气抑制喜气,调得平衡而愈。
3、喜胜悲
对于悲,就需要“冲冲喜”来战胜。我们先来看一个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的案例。有一名青年秀才,婚后不久,妻子得急病死了。秀才受到很大的打击,整天哭泣悲伤,再也没心情看书了。家里请了很多名医治疗,也不见好转;秀才更加感觉人生无常,自己没有未来了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家里请到名医朱丹溪过来看病。朱丹溪给公子把脉,很惊讶,说“恭喜啊公子,您有喜脉了,恐怕得有几个月了吧。”公子听了一愣,心里憋着一股了,不知道该说什么;丹溪先生离去了。公子随后每次出去都和别人讲,什么丹溪先生啊,男女都分不清,还说我怀孕好几个月了,真是好笑,哈哈哈。慢慢地,公司的食欲增加,病体痊愈,才意识到这才是丹溪先生的高明。
4、悲胜怒
张子和在《儒门事亲》中提出了“悲可治怒,以凄怆苦楚之言感之”的基本方法。《景岳全书》载,二妾口角相争,燕姬假装大怒休克。名医张景岳对休克的人说,要对她进行令人痛苦且有损美容的火灸。此人感到悲伤,便结束了“气厥若死”的行为。这就是一个对“悲胜怒”理论的具体运用。
当我们被欺负、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受到委屈的时候,首先会大怒,大怒则气逆、气上,用于调节怒气的生理机制自动启动,大声的理论,以期抒发怒气,使情绪平复,使肝脏得到濡养;但是,很不幸,如果这样做依然没有使怒气得到减轻时,生理调节机制“悲胜怒”就会适时启动,我们就哭了,哭引起了很深的呼吸运动,使气沉降,使情绪平复,减少了过度的怒气对肝气的损害,从而使气机升降达于平衡。
5、思胜恐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曰:“惊者平之。”使令惊恐之物成习见习闻之平常,知其然而思其所以然,虑有所定,思有所得,则惊恐之志自然涣然冰释矣。恐之根在于惊,如“杯弓蛇影”故事所然,忽遇杯中蛇影而成“惊”,惊在心头挥之不去,久则成“恐”疾,豁然思解则恐疴顿愈。成语“杯弓蛇影”故事如下:
乐广,字彦辅,南阳淯阳人也。……尝有亲客,久阔不复来,广问其故,答曰:“前在坐,蒙赐酒,方欲饮,见杯中有蛇,意甚恶之,既饮而疾。”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,漆画作蛇,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。复置酒于前处,谓客曰:“酒中复有所见不?”答曰:“所见如初。”广乃告其所以,客豁然意解,沈疴顿愈。——房玄龄《晋书·列传第十三》。
在进行心理保健和治疗的过程中,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情志的情志疗法,从而使个体的不良情志朝着好的方向发展,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的目的。